10月31日至11月3日,由共青团中央、中国科协、教育部、中国社会科学院、中国工程院、全国学联、江苏省政府共同主办的第十九届“挑战杯”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决赛在南京大学举行,共青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阿东出席相关活动。我校学生共获得国家级奖项4项,其中专项赛国家级一等奖1项,主体赛国家级二等奖1项,擂台赛国家级二等奖1项、三等奖1项,实现了国奖数量、奖项双突破!

本届“挑战杯”竞赛以“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”为主题,首次举办“人工智能+”专项赛,创新举办“揭榜挂帅”擂台赛。全国2700多所高校、300多万名学生的40余万件作品参赛。

参赛项目师生合影
自校赛启动以来,学校团委加大组织与宣传力度,累计收到高质量参赛作品540件,参赛学生人数3000余人,共23件作品进入省赛,获特等奖3项、一等奖5项、二等奖5项、三等奖8项。

组织参加项目培训会和模拟路演
国赛备赛期间,学校团委组织国赛项目开展项目论证、系统谋划、周密组织,教务处、科研处、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、校友联络中心和相关学院等部门单位给予大力支持,为参赛团队提供坚实服务保障。积极与共青团吉林省委沟通,派出国赛团队参加吉林省国赛专项训练营,邀请省内外赛事专家,开展多轮线上线下辅导,为国赛取得优异成绩打下坚实基础。决赛过程中团队师生沉着应战、全力以赴、迎难而上,展现出我校学子在科技创新领域的卓越实力与蓬勃朝气。

邀请竞赛专家线上指导
“挑战杯”竞赛是由共青团中央、中国科协、教育部、全国学联等部门共同主办的全国性大学生课外学术实践竞赛,被誉为中国大学生学生科技创新创业的“奥林匹克”盛会,是全国规模最大、层次最高、影响最广的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。
此次竞赛成绩的取得,充分展示了我校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与产学研融合方面的扎实成效。未来,学校将持续聚焦国家能源战略与行业发展和国家“十五五”规划需求,紧密围绕学校特色优势学科和“双一流”建设学科,完善“以赛促学、以赛促创”培养机制,加大“挑战杯”赛事支持力度,进一步优化项目培育生态,加强校企协同与产学研深度融合,为青年学生搭建更广阔的科创实践平台。
获奖团队介绍

AI赋能-新型城市电网网络攻击监测及安全防御系统
学 院:电气工程学院
指导老师:刘盼盼、章锐、吕迪
获奖情况:一等奖
项目成员:王泽睿、史家瑞、刘轩娜、谭靖、张烁、王一三、许馨文、孙蓦骐
项目介绍:
新型城市电网可控智能负荷终端的增加,带来大量潜在网络攻击风险点。本项目面向类型繁多、不断变化的电网网络攻击,形成了未知网络攻击监测、攻击路径动态追踪,网络安全动态防护的一体化系统。本项目提出融合DNN和物理规律的网络攻击监测方法,应对未知网络攻击监测难的问题。提出融合SIR和业务逻辑的攻击路径动态追踪方法,应对新型城市电网拓扑结构变化,攻击路径追踪爆炸问题。提出基于SSA的动态经济安全防护策略,应对负荷动态变化时,防护成本与防护成效矛盾问题;基于此,已发表论文 2 篇,申请专利 2 项,软著 2 项,获得省级奖励 2 项。项目成果已在国网南京供电公司等单位进行了应用,有效提高了攻击识别准确率、攻击路径识别效率、降低了网络安全防护投资成本,有效提高了新型城市电网网络安全防护水平。

风光互助-垂直轴风力发电机清洁与光伏板导流优化
学 院: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、经济管理学院,电气工程学院
指导老师:张立栋、范思远
获奖情况:二等奖
项目成员:翁嘉怡、黄钺雯、王安南、李国浩、张肇南、沈靖瑶
项目介绍:
项目聚焦光伏电站“积灰损失效率”“光伏本地消纳能力不足”与风电“出力不稳”等行业痛点,创新设计“风光互助”系统。将垂直轴风力发电机水平布置于光伏板侧方,设置三种模式,实现“清洁+导流+发电”三重功能一体化。系统通过风力驱动叶片尾缘的毛刷实现光伏板自清洁,并利用光伏板作为导流板提升风力机效率,风光协同提升整体发电量。项目配备智能控制系统,结合智能识别算法自研运维云平台,具备积灰识别、运行模式切换与远程运维能力。

新能源微网环境下的麒麟操作系统智能运维管家工具研究
学 院:计算机学院
指导老师:周铁华、王玲、孙晓东
获奖情况:二等奖
项目成员:李东升、张正阳、夏晓燕、荀曦娆、王庭恺、闫雪、菅志伟、张子衡、李万硕、李文秀
项目介绍:
本项目研发基于麒麟操作系统的智能运维管家工具,用于解决新能源微网(光伏发电场景、风力发电场景、新能源汽车充电场景)的智能管理需求。团队研发涵盖多模态数据采集分析、实时故障检测修复、智能交互与传感器适配三大维度:提出机器学习算法实现故障精准识别(准确率 93.5%);并结合大语言模型实现智能问答与系统实时运维指标可视化;适配风速传感器、 光照传感器等核心传感器设备与国产化系统的兼容检测;所有模块植入实时数据联动机制,支持故障告警、修复进度、系统指标一键可视化,形成 “监测 - 诊断 - 修复 - 优化” 全流程解决方案。

基于BIMBase的变电站数字化建模工程
学 院:建筑工程学院
指导老师:曾聪,潘天林,鄂文奇
获奖情况:三等奖
项目成员:马超,徐祥凱,张昊,蒋晖,王奕航,张莫言,刘建基,刘远达,韩冰钰
项目介绍:
本项目紧扣国家能源基础设施数字化升级与国产BIM平台自主可控的战略需求,面向220 kV/66 kV超高压变电站三维精细化建模难题,打造了一套完全根植于国产BIMBase平台的参数化数字化解决方案。团队原创研发了涵盖电容、220 kV构架、66 kV构架、避雷器等66类构件,全部植入多维度可调参数,支持尺寸、角度、标高等关键指标一键联动,依托该构件库,可快速拼装出整站高精度三维工程场景,打通电气校验、施工模拟、运维漫游、检修推演等全生命周期应用。
来源:团委 孙维 各项目组
编辑:刘月
初审:丁汉文
复审:陶士云
终审:刘辉